新顶点小说 > 人间万象:有些人,生存已是竭尽 > 第33章 令人沉思的对话!

第33章 令人沉思的对话!


此刻,观众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直播屏幕。

  很快,陈让接通了电话。

  电话那头,正是全全的父亲。

  “您好,请问是潘先生吗?”

  “是我,您是哪位?”

  伴随着一道沧桑的声音,观众们意识到,陈让正在和全全的父亲通话。

  简单自我介绍后。

  陈让缓缓提出,那个困扰众多观众的问题。

  “那么请问,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离乡背井去外地打工呢?”

  问题提出,电话那头先是一阵静默,随后回应。

  “还能有什么原因,不就是为了钱嘛。我现在工地开挖掘机,我妻子摆摊卖小吃,我们俩一个月能挣好几千,再干几年,就能存够供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了。”

  说到这里,电话中传来两声干涩的笑声。

  男子学历不高,小学毕业。

  多年社会经历让他深知教育的价值。

  有学识的人能在办公室享受空调,轻松工作。

  而没有学识的,只能像他一样,在工地上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,只为糊口。

  “您了解孩子在山区的生活状况吗?”

  陈让又忍不住好奇地追问。

  他十分困惑。

  哪个父母能忍心让孩子过这样的日子呢?

  十一二岁的年纪,别的家长都呵护备至,生怕磕着碰着。

  而他却让孩子独自在村里生活,这怎么可能?

  话题似乎有些沉重,原本好不容易打开话匣子的中年男子再次陷入沉默,电话那头静悄悄的,只有平稳的呼吸声持续不断。

  “我当然了解,自家孩子的日子我能不清楚吗。”过了许久,男子才给出答复。

  还没等陈让有机会插话。

  他就顺势把故事延续下去。

  "他每日跋涉近十里的崎岖山路,连我这铁骨硬汉听了都心惊,怎能安心让孩子独自面对那样的路途呢?"

  "可我们别无选择,家中长辈年迈,无法接送,我和妻子又必须外出务工维持生计。"

  说到这里,男子忽然停顿,深深地叹了口气,然后继续道:

  "唉,其实我们多么希望能让孩子在身边接受教育啊。"

  "不过规定在那,小学和初中必须在户籍地就读,异地求学手续繁琐,费用高昂。"

  "所以,只好让他继续在村里上学。"

  他的声音逐渐低沉,最后几乎微不可闻。

  陈让听完,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。

  天下的父母心何其苦,若非万不得已,哪个家长舍得让孩子受此磨砺?

  这并非全全父母的错。

  毕竟,现实正如他所言。

  想让孩子上大学,想过上更好的日子,一切归根结底,离不开一个字——钱。

  为了钱,夫妻俩在都市中日夜劳作,每月仅挣些许微薄收入,只为让孩子过得稍微舒心些。

  家中老者年事已高,仅能料理孩子的日常生活,其他的关爱无从谈起。

  在这种境况下,明知孩子受苦,又能如何呢?

  直播间的观众,此刻都被这段对话触动。

  起初,不少人认为这一期的内容过于夸张。

  他们未曾亲历留守儿童的处境,难以想象竟有生活这般艰难的孩子。

  目睹真相后。

  他们又转而认为,这全是家庭状况所致。

  哪个孩子在这样的年纪,该承受这样的生活重压?

  必然有别的缘由!

  直至听到他们的对话。

  大家才如梦初醒。

  弹幕一时静默,观众们心中仿佛压着巨石,无比压抑。

  压抑过后。

  有人开始发声。

  "唉......我以为全全已经够艰难了,没想到他的父母承受的压力同样巨大。"

  "如果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,谁舍得让孩子受这么多苦呢?"

  "看到这里,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母,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,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要让我独自在村里读书,每次和其他孩子冲突,只有我孤身一人,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父母的苦心。"

  "留守儿童的生活不易,他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?若非生活所迫,谁愿意让孩子吃苦?"

  "年纪大了,看这样的故事,心里真是不好受啊。"

  ......

  无数观众心头涌起酸楚。

  陈让身处现场,感触更为深刻。

  当这番话传入耳中,他的内心也禁不住颤动,为那个年仅十一岁便承载生活重压的小灵魂感到心酸。

  仿佛察觉到了空气中的微妙变化。

  男子发出一阵轻笑,试图驱散凝重的气氛。

  "呵呵呵,徐主播,你不必忧虑,我家小孩的成绩可棒了。"

  "前年期末,他还拿下了全校状元呢。"

  "我这把老骨头,辛劳些没关系,只要孩子将来能考进大学,一切都值了。"

  一提起孩子优异的学习表现,男子立刻觉得,无论多艰难,都是值得承受的。

  其实,这也是无数留守儿童父母的共同期盼。

  他们所做的牺牲,无非是期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,将来有所作为,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。

  陈让也回忆起来。

  在他拜访全家时,确实见过不少奖状。

  显而易见,那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相当出色。

  若能专心学习,未来定能进入一所顶尖的大学。

  随后,两人又交谈了几件事情。

  直播间的观众们都聚精会神地倾听。

  通过这位男子,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  比如,为了每月几千元的薪水,夫妻俩已经多年未归家。

  就连过年,他们也无法回去。

  由于家中长辈不会操作智能设备,他们与家人的联系仅限于每月的几次电话和银行转账。

  说不思念家乡,不挂念孩子,那是不可能的。

  但现实残酷。

  回一趟老家,就要耗费近两周的时间。

  他们的工作不允许有这么长的休假。

  得知这些,观众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了。


  (https://www.xddxs.net/read/3389233/11111121.html)


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:www.xdd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ddxs.net